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演講心得] 從FRBR與FRBRoo的發展應用探討未來的資訊組織


日期:2012.10.9
演講者:陳亞寧

  在聽演講之前,由於先前有聽過國家圖書館遠距學園的「國家圖書館專業數位認證課程研習」,裡面有一個單元介紹過FRBR,因此對此稍微有點概念。

  FRBR中牽涉到幾個概念:作品、內容版本、載體版本及單件。目前圖書館的資訊組織多以「單件」為主,針對一項實體的館藏進行描述。這樣的資訊組織方式,讓書目資料「扁平化」,逐漸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例如對莎士比亞有一定認識的使用者會知道,《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書目資料,但都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但是不了解莎士比亞的使用者,卻不一定能理解兩筆書目之間的關聯為何。又或者,《紅樓夢》這部作品,有非常多版本,例如白話兒童版、原文版等,也有不少出版社有進行出版。對使用者來說,這不同的「版本」都是獨立的「單件」,但其實這些都代表《紅樓夢》這個「作品」。目前的資訊組織仍以實體物件為主,注重描述「單件」的實體、牽涉的主題,卻無法呈現出書目紀錄間的「關聯」為何,應是FRBR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FRBR模式來說,《羅密歐與茱麗葉》在尚未被書寫成一本書之前,是一個「作品」;待作者將此故事正式付梓問世之後,可能會出現原文版、美國版、中文版等各式不同的「內容版本」;在載體版本部分,可能會出現紙本版、電子版或是錄音版等內容相同、但呈現方式不同的版本。

  FRBR對圖書館的影響主要呈現在OPAC上,理想狀況下,FRBR可以達成以下優點:
1.    書目紀錄呈現方面
(1)       以作品為中心編目,把作品內容版本、載體版本和單件等資訊統一到作品樹狀結構的目錄支架,再透過相關資源的聚合,反映實體之間的相互關係。
(2)       增加書目紀錄的內容,強化紀錄之間的邏輯關係。
2.    檢索方面
(1)       以作品為基礎建立書目紀錄,可使相關紀錄以作品為核心加以聚合,讓使用者執行一次檢索即可獲取所有的相關資源,亦可協助其辨識。
(2)       提高回收率的同時,也節省資料庫空間,從而能提高檢索效率。
3.    館員方面
(1)       使編目工作更加系統化與條理化,因為資料元素被分配對應到適當的書目層次,直接交換紀錄將更容易且快速,亦使比對工作變得容易。
(2)       運用FRBR模式將有助於編目分享,減少重複編目,亦可降低編目成本。

  但是上述優點都是在「理想狀況」下才有可能實現。FRBR究竟有沒有可能真的推行成功?誠如謝建成老師的疑問「現在的圖書館員做得到嗎?」其實我個人覺得,很難。就像學長所說,光是進行《哈利波特》第一集的分析,就花費了不少時間才完成,如果要將整個圖書館所有的館藏紀錄都改以FRBR的方式呈現,應該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及專業人力。況且,進行此項工作的館員,也需要對作品的學科背景,例如英國文學,有深入了解才能呈現出理想狀況中的「作品樹」。這項龐大的工程不可能僅靠國家圖書館、少數大學圖書館進行,而是需要很多圖書館共同合作,方有可能成功。但以目前台灣圖書館的體制、政策,不太可能有餘力進行這項工作,這是其一需要思考的部分。

  其二,在我以前閱讀過的文獻中曾提到:「FRBR真的適用於使用者嗎?」雖然目前的OPAC有很大的問題,逐漸不敷使用者使用,而FRBR乍看之下較傳統的資訊組織方法更有效、能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但實際上FRBR缺乏使用者研究;有沒有可能,上面提出的優點,都只是圖資從業人員一廂情願的看法,使用者反而體會不到這些優點呢?雖說FRBR是以「書目功能需求」為設計出發點,但是對使用者而言,其對圖書館所提供的書目的需求到底為何?FRBR真的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嗎?這一點也是非常需要思考的問題。

  但是我並不反對這項改變,畢竟資訊科技不斷進步、發展,使用者也一直不斷的改變、有不同的需求,圖書館自然也應該因應這些變遷而有所改變,調整相關的服務模式,才能符合並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改變是必要的,但是在改變錢應該想想目的為何?這樣的改變方式是否有意義?是否符合最初的理念、服務宗旨?個人認為圖書館所做的一切業務,其實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讀者服務」,若不了解讀者,又怎麼提供讀者想使用的服務呢?


ps. 文中與FRBR相關之內容,多是之前念書時整理的筆記,當初沒有記載出處,就不附上參考資料了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