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演講心得] 機讀格式標準化的資訊應用(舊文重貼)


日期:2012.10.16
演講者:余顯強

  今天聽余顯強教授的演講,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為介紹MARCXML、一為研究經驗分享。
(一)   MARCXML介紹
  釐清先前讀書時,一直不太理解的MARC XML的概念。之所以會出現MARC XML,主要是受到電子資源興起的影響。電子資源眾多特性,使得既有的機讀格式無法妥善地針對電子資源進行資料詮釋。同時為了讓圖書館間、圖書館與其他族群(出版業、博物館…)間,能達到資源共享、互通有無的目標,需要更具彈性、更容易使用及閱讀的metadata格式,讓資源擁有者、圖書館員、出版業者都能很容易地進行詮釋資料的編寫,讓資源的生產鏈能更有效率、無須重複的產生類似的詮釋資料。因為上述種種因素,先後出現了MARC XMLMARC 21Dublin Core等多種metadata
  不同類型的資源有其特性,因此發展出各種metadata以描述各種資源,也許並不適合使用特定一種詮釋資料格式去描述所有類型的資源;各種詮釋資料格式亦有其優點及存在之必要性,為了達到資料交換、共享之目標,各種格式間的轉換、互通性就顯得相當重要。而XML及其相關技術,則可協助各種格式進行轉換、互通。

(二)   研究經驗分享
  教授分享了不少研究的經驗,包括怎麼擬定研究題目、論文撰寫步驟、文獻閱讀方法以及讀研究所的目的何在。其中對我最受用的是「文獻閱讀的方法」以及「讀研究所的目的」。余教授介紹他閱讀文獻的方法,就是在閱讀時要做筆記:根據不同文獻的主題貼上相對應的標籤,並直接在文獻上註記閱讀時的筆記、閱讀後之心得,讀完後將文獻進行歸檔。往後需要某個主題的資料時,即可根據標籤找到所需之文獻,並且可根據當時所作的筆記、心得,馬上了解該篇文獻是否為所需之資料、或取得可應用之內容,不需要重新再念一次。個人覺得這個方法對研究生來說,相當重要且實用;研究生在寫論文時也必須大量閱讀各種文獻,若能在平時就養成隨手做筆記、心得、並依主題歸檔的習慣,應該就不會老是發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
  再說到「讀研究所的目的」,余顯強老師認為讀研究所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怎麼做好研究、理解「研究」的真諦,重點並不是在於要做出一個「研究」。現在越來越多人念研究所,「碩士」學歷已不足為奇,教授提醒我們應該要自問:「在職場上,對老闆而言,聘雇念碩士前的你、跟念完碩士的你,有什麼差別?念完碩士的你有什麼價值?」余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當下我真的沒有答案。之所以想念研究所,最主要是因為工作了一段時間,單純想離開職場,想要恢復學生的身分、能重新回到學校去體會「只要念書」的樂趣。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個理由太膚淺,但對我來說,大學時常常會抱著「得過且過」、「但求及格」的心態去面對課程,反而是在進入職場工作後,才真正感受到當學生的幸福。因此,我反而會更珍惜能念書的機會,會比以前大學時更認真地念書、學習。若能繼續保持這樣的想法,我可以很有自信的說,念完碩士的我,會比念碩士前的自己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