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傳統典範與替代典範 Traditional paradigm and Alternative paradigm


一、「研究典範」(research paradigms)指的是一個研究社群(research community)據以構思研究問題、了解研究情境、選擇研究方法、執行研究工作、解釋研究結果的整體性架構與型式;簡言之,也就是研究者從事研究活動所持的共同信念與方法。

二、半世紀以來有關資訊尋求研究,其文獻數量相當驚人,但也暴露了諸多問題並引起不少批評。最常聽到的批評是研究方法的缺失及空洞的觀念架構。一些新的批評者,提出他們的理論和看法,希望能「替代」前此研究的某些不合適的概念架構與假定。因此,在資訊尋求研究活動中亦存在著科學哲學家kuhn所指稱的「典範變遷」(paradigm shift)的現象,即傳統典範與替代典範的爭衡。

三、這兩種典範的爭衡,主要在於各有其觀點與堅持所致,尤其對資訊(Information)與資訊需求(Information need)這二個基本概念,各有所指且其背後的基本假定亦大不相同。

四、傳統典範
1.    認識論觀點:較具實在論色彩,意即「資訊」是獨立於讀者而存在的實體,認為資訊是獨立於人類的行動之外,而資訊的價值在於能描述實在界及減低我們對實在界的不確定感。
2.    資訊:靜態的客觀存在
3.    需求概念是一種差距或屬規範性需求、比較性需求;
4.    資訊需求為一種抽象的概念,用來說明人為何會去尋找、發現和利用資訊。換言之,驅使個人利用資訊的內在力量或狀態。
5.    資訊尋求行為產生的步驟是:
()藉由平時已蒐集或接收的資訊,因事件或環境因素產生即刻的需求
()經由外在(文獻或個人直接接觸)或內在(觀察或記憶)來尋求解答。
6.    讀者使用研究問題:通常站在館員的角度提出研究問題。
7.    資訊是客觀的,橫越時空亦不改變,而且資訊是絕對有用的,資訊接受者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此時期的研究偏重量化研究,多以調查使用者外在行為為主。

五、替代典範
1.    認識論觀點:傾向觀念論色彩,「資訊」是讀者的意義建構結果,強調使用者的資訊意義建構;申言之,每個人對資訊的定義應該有自己的準繩。凡對你不具意義的便不足稱為資訊。
2.    資訊:動態的意義建構,強調個人解讀資料形成資訊意義的創造力。
3.    需求:一種希欲或屬感覺性需求、表達性需求。
4.    資訊需求是使用者意識到有所欠缺而產生需要的過程,強調的是使用者個人的認知。
5.    krikelas的模式中,應考慮讀者產生資訊需求時的認知因素及尋求外在資源時的情境互動因素。在探討讀者資訊尋求行為時,除了要瞭解其外顯行為外,最重要的是外顯行為背後意義形成的詮釋與理解。
6.    讀者使用研究問題:改採讀者中心取向,提出截然不同的問題。
7.    資訊是主觀的,由使用者作價值判斷,使用者可在不同的情境中主動建構資訊,相同的資訊對不同的使用者可能產生不同的意義;此時期的研究在探討使用者的內在認知,藉此瞭解使用者的資訊需求是否會因時空的異動而改變,較重視質化研究。

六、傳統典範與替代典範比較


傳統典範
替代典範
認識論觀點
較具實在論色彩
傾向觀念論色彩
何謂「資訊」
1.    是獨立於讀者而存在的實體,認為資訊是獨立於人類的行動之外,而資訊的價值在於能描述實在界及減低我們對實在界的不確定感。
2.    靜態的客觀存在
1.    是讀者的意義建構結果,強調使用者的資訊意義建構;申言之,每個人對資訊的定義應該有自己的準繩。凡對你不具意義的便不足稱為資訊。
2.    動態的意義建構,強調個人解讀資料形成資訊意義的創造力。
需求的定義
為一種差距或屬規範性需求、比較性需求
為一種希欲或屬感覺性需求、表達性需求
資訊需求的定義
1.    為一種抽象的概念,用來說明人為何會去尋找、發現和利用資訊。
2.    換言之,為驅使個人利用資訊的內在力量或狀態。
是使用者意識到有所欠缺而產生需要的過程,強調的是使用者個人的認知。
資訊尋求行為探討
資訊尋求行為產生的步驟是:
()藉由平時已蒐集或接收的資訊,因事件或環境因素產生即刻的需求
()經由外在(文獻或個人直接接觸)或內在(觀察或記憶)來尋求解答。
1.    krikelas的模式中,應考慮讀者產生資訊需求時的認知因素及尋求外在資源時的情境互動因素。
2.    在探討讀者資訊尋求行為時,除了要瞭解其外顯行為外,最重要的是外顯行為背後意義形成(sense making)的詮釋與理解。
讀者使用研究問題
通常站在館員的角度提出研究問題。
採讀者中心取向,提出截然不同的問題。
資訊與使用者的關係
資訊是客觀的,橫越時空亦不改變,而且資訊是絕對有用的,資訊接受者則處於被動的地位。
資訊是主觀的,由使用者作價值判斷,使用者可在不同的情境中主動建構(Construct)資訊,相同的資訊對不同的使用者可能產生不同的意義。
研究方式
偏重量化(Quantitative)研究
較重視質化(Qualitative)研究。
研究方向
多以調查使用者外在行為為主。
探討使用者的內在認知,藉此瞭解使用者的資訊需求是否會因時空的異動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