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者的資訊檢索行為
二、Google與圖書館OPAC
1. OPAC目的:資源聚集,Collocate
找出某項已知的單件(經由作者、書名檢索等),經由已知的主題找出全部有關該主題的作品,或由作者姓名找出該作者創作的作品。
2. 因為web 2.0出現與普及,而有了OPAC 2.0這個新一代的目錄。
3. 主要功能:
l 簡單的檢索詞輸入介面:
l 對讀者輸入之檢索詞提供幫助
l 分面瀏覽與導覽
l 排序與推薦
l 多種輸出選擇:提供多種書目格式匯出選擇
l 地圖與位置顯示:檢索某地域的圖書館是否有館藏
l FRBR-like顯示:仿效FRBR的形式,提供該圖書館其他版本與譯本連結,以及其他類似圖書連結的功能
l 使用者參與書目建設:允許讀者自行加入標籤、評論
l 擴大檢索範圍到OPAC之外
四、編目工作轉變與編目館員的調整
1. 編目工作改變歸納原因(Carter,
2000):
l 整合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與資料庫維護
l 主題標木與分類需求
l 數位化標誌語言
l 各種新興技術整合
2. 編目館員經由編目工作提供服務,也從事(ALCTS,
2006):
l 領導
l 協同合作
l 建立及改進使用者取用資訊的方式
l 專業上的發展
3. 王梅玲教授(2007)「網路時代資訊組織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對於目前編目工作與編目館員的轉變共識分析如下:
l 面對網路時代,圖書館編目工作已擴大到成為資訊組織
l 學者期待資訊組織角色能更多元化
l 對於資訊組織專業人員的工作職務,傳統編目依然受到肯定,也增加了數位資源組織工作規則與執行、研究與發展、教育與訓練、編目網站建置維護等新工作項目
l 資訊組織人員專業能力:分類編目能力、後設資料能力、科技與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