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路環境下圖書館數位館藏的建置
1. 圖書館發展數位館藏的原因:
(1) 資訊科技的進步
(2) 電子出版的盛行
(3) 網路資源的成長
(4) 讀者使用習慣的改變
2. 數位館藏建置的方式有以下途徑:
(1) 向出版商購買電子出版品
(2) 將圖書館實體館藏數位化
(3) 運用網路上現成免費的資源
3. 數位館藏類別:依照儲存媒體、使用模式等,可分為不同類型。
(1) 光碟資料庫:可能是書目或全文資料庫,通常只能購買到使用權。
(2) 線上資料庫:一般均是買檢索權。
(3) 電子期刊:大部分是連線到供應商的資料庫去取得期刊全文。
(4) 電子書
(5) 隨選視訊(VOD):提供視訊資訊的使用服務。牽涉到網路的頻寬、版權的問題。
(6) 網路資源:可選取網路上值得參考的資源,加以編目處理,提供讀者利用。
4. 選擇數位館藏的考慮事項
(1) 確認作者及出版者的信譽
(2) 檢查資料實體及內容
(3) 確定有足夠的技術及設備
(4) 檔案格式要與設備相容
|
(5) 方便利用
(6) 考量價格
(7) 了解合約內容
(8) 購買「使用權」還是「擁有權」
|
5. 數位館藏採購方式
(1) 代理商模式:多半以提供的整合性服務為主要訴求。
(2) 聯盟模式:
l 國外:由依些圖書館結合形成聯盟,主要目的是跟政府爭取經費,以進行合作採購、合作編目等計劃。
l 國內CONCERT:為了電子資源共享而產生。
n 引進的國外資源有兩種訂購方式:全國性;或由圖書館組成一個大的Group,再與資料庫的廠商談判。
n 聯盟的共同採購可結合成員集體力量,爭取合理的價格,由聯盟出面談判爭取最大的權益,另一方面又可節省人力物力,並提升服務品質。
n 引進方式:一是建置Mirror Site,一是直接連線到國外廠商的主機。
6. 數位館藏採購合約的簽訂需注意或釐清的事項
(1) 界定使用者與使用地點
(2) 提供使用者遠端認證的方法:廠商應提供彈性的使用者認證方法。
(3) 價格談判-降低價格
(4) 訂定用途:用途指圖書館能夠如何使用資料庫。
(5) 訂定合理的使用權:清楚記載資料庫的合理使用範圍。
(6) 訂定館際互借數量
(7) 可備份或永久保存
(8) 賠償條款
7. 「館藏數位化」的作業流程
(1) 文獻的選擇
l 考慮數位化的目的是為了「利用」還是為了「典藏」
n 為了「典藏」:必須要注意數位化後要比較符合原來的面貌。
n 為了「利用」:可放到網路上廣為利用;必須考慮到速度、方便性,可能採檔案壓縮方式處理。
(2) 可行性研究
(3) 確定系統架構
(4) 建立數位化檔案
(5) 建立資料庫和網頁
二、網路環境下圖書館數位館藏的評估
1. 數位館藏的評估要素
(1) 資訊的可及性:指讀者是否可以很方便使用。
(2) 資訊的可用性:強調提供的資訊好不好用,是否可以很方便的得到讀者所需要的資訊。
(3) 資訊的使用:了解讀者的使用狀況。
2. 數位館藏評估所需要的數據
(1) 量化方面,數位館藏評估的基本數據包括館藏量、使用量、使用時間。
(2) 質性方面,則包括為何使用及如何使用。
3. 評估工具:E-metrics
(1) 電子商務評估網站的一個工具。用科學方法來檢驗網站通行數的工具,測量一個網站成功程度的計量法。
(2) 功能:幫助網路企業界得到充分的資訊,藉以了解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商場贏得勝利。
(3) 實施的步驟:記錄網站的通行數據→利用web-server的log file分析數據→為網站行銷策略作改善建議
4. 數位館藏評估的困難
(1) 缺乏標準的定義與計量法:圖書館要發展一套標準的定義和計量法比較困難,因為每個圖書館的差異性很大。
(2) 無法取得充分確實的數據
(3) 不易解釋數據
(4) 不易做出結論
(5) 技術日新月異:技術很快落伍,造成評估工作進行的困難。
(6) 牽涉到個人隱私
三、結論
1. 資訊組織問題
2. 資料保存維護問題
3. 資訊的使用權問題
4. 經濟問題
5. 推廣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