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圖書館營運成效分析/羅思嘉

一、營運成效分析對於圖書館業務營運相當重要,除可協助投資的人力、資源成本所產生之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可據為圖書館業務改進時之重要參考。
二、館藏評估
1.      館藏評估目的:
(1)    瞭解館藏特色與深度。
(2)    館藏被利用狀況。
(3)    內容滿足讀者需求的程度。
(4)    評估現有館藏發展政策與採購方式,以找出待加強之處。
2.      評估方式:
(1)    瞭解館藏:
l   從「量」的角度著手並針對經常使用的分類體系與類別的資料量進行統計。
l   就資源投入情況,計算不同主題的館藏成長量,並針對整體館藏進行特色分析。
(2)    館藏深度分析(館藏品質)
l   館藏發展政策訂定時,可利用分類層級設定館藏深度,訂出04的層級。圖書館依照政策建立館藏及進行後續的評估。
l   評估的方法包括利用聯合目錄計算擁有特定資料的圖書館數訂定資料深度;再依館藏分布比對個主題資料的典藏深度,進行館藏評鑑。
(3)    館藏被利用情形與滿足讀者需求程度:
l   分析研究師生發表著作中的引用書目,將引用資料的分布與館藏加以比對,可瞭解館藏滿足讀者需求的程度。
l   從教師教學資料所指定的閱讀書目,分析館藏是否可支援教師教學需求,評估館藏支援研究與教學的程度。
(4)    進行評估時,應再考量學校發展特色、校方發展方針等,可據為向學校或母機構爭取經費的基礎。
3.      館藏分析方法:可從「質」與「量」兩方面進行討論。
(1)    就內容品質分析
l   由專家直接瀏覽館藏並進行分析
l   與清單進行比對:
n   蒐藏某主題館藏較完整的標竿圖書館。
n   由專家訂定的現成清單。
n   索摘工具收錄資料。
(2)    館藏量與使用分析
l   透過館際互借紀錄瞭解館藏不足部分。
l   根據服務人口數統計出應擁有知館藏量。
l   利用館藏目錄的異動檔進行比對,找出讀者的資料需求。
l   模擬讀者搜尋館藏資源之歷程,瞭解其真正的感受並就缺失加以改進。
4.      館藏成本分析
(1)    比較不同資源獲得管道所付出的成本,決定選擇哪種方式較有利。此結果除可突顯圖書館在服務上的績效,也可作為業務單位進行內部檢視或決定訂購資料分配原則之參考。
(2)    投入的成本
(3)    根據統計標準蒐集與分析服務量
(4)    館際合作服務之成本
(5)    圖書館在決定以提供館藏資源方式時,不應以成本為單一考量因素。
5.      質性部分(影響效益)無法單從圖書館角度加以評定,可利用問卷調查、訪談及學業表現,從讀者角度蒐集資料。


三、技術服務
1.      技術服務中與成效相關的議題包括:
(1)    完成各項工作所需時間與成本
(2)    如何增加部門的生產力
(3)    委外業務的可行性
2.      常用的評估基準包括:每項工作完成需要的時間、訂購即完成設定電子資源需要的時間等,再將時間換算人力成本,以評估人力是否足夠。
3.      提升服務品質常被討論的項目:
(1)    書目加值:在書目記錄中增列書目資訊增加書目記錄成本,是否能提高讀者利用館藏目錄的頻率。
(2)    處理資料成本:利用不同方式建置書目記錄的平均成本,常被用以作為效率評估及人力調動的重要依據。
4.      書目品質的評估:
(1)    資料完整性:可參照編目規則與國家圖書館書目中心的規劃分析書目記錄進行判讀是否符合標準。
(2)    資料正確率或錯誤率:查檢項目包括標點符號或定長欄和變長欄資料的比對、索引完整度等;利用抽樣方始檢視書目記錄內容的正確性。
(3)    滿足辨識需求與否:鑑定書目資料中哪些欄位在搜尋、辨識功能上對讀者是有幫助的


四、資訊系統
1.      透過評估瞭解系統所能產生的使用效能,並據為與廠商協商改進之參考。
2.      評估面向:
(1)    收集到的資料量與正確性:例如採購異質整合系統時應注意其正確與完整性。
(2)    檢索索引及使用之檢索詞彙:索引是否可以支援不同的詞彙,或可透過詞彙表處理詞彙等。
(3)    使用的難易程度及學習門檻等
(4)    系統可用性:著重在效能部分,透過分析系統交易檔瞭解系統或網頁具有哪些設計上的問題。


五、參考服務
1.      圖書館題透過網路提供諮詢次數增加,應重視此部分之評估。
2.      延時參考服務、數位參考服務等方面之正確性、等待服務時間,都屬於最基本的業務統計,並可從中找出改善服務的訊息。
3.      對於網路資料庫的利用狀況,也是參考服務評估方面應多加關注的項目。
4.      數位參考服務評量,圖書館可以從數據或是服務歷程加以觀察,並把人力及資源成本列入考慮。
5.      另可請讀者從他們角度分享所得到的幫助或是認為毫無幫助的原因,做為圖書館加以調整改善之依據。


六、圖書資訊利用教育(資訊素養教育)
1.      可思考之方向包括,實施資訊利用教育:
(1)    是否能提升圖書館能力。
(2)    不同的方式是否影響不同資訊素養能力的培養。
(3)    讀者是否滿意。
(4)    能否提高圖書館館利用率。
(5)    有助於學習成效。
2.      實際評估項目包括:不同的實施方式成本、成效是否不同、最合適的進行方式、讀者能否善用所介紹的方法等。
3.      評估方法:
(1)    意見調查:調查讀者了解課程的有效度。
(2)    技能調查:圖書資訊利用能力與對學習者產生的影響。
(3)    圖書館利用狀況:進一步追蹤參與者是否確實利用各項圖書館服務。
(4)    評估學生學習表現
4.      美國大學技研究圖書館協會訂定之「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1)    讀者知道應該要去找資料。
(2)    懂得如何有效運用資源。
(3)    利用檢索方式加以搜尋。
(4)    找到資料後能夠進行好的評估。
(5)    懂得怎樣去應用得到的資訊來解決問題。


七、館際合作
1.      除可從讀者、工作流程瓶頸、服務量、品質等方面思考外,也可從下列面向進行觀察:
(1)    時間、速度:整個過程需花費的時間。
(2)    滿足率:圖書館送出館際互借需求,與實際收到資料的比率。據此做為日後選擇合作夥伴之參考。
(3)    成本:透過館際合作方式取得資料與圖書館實際擁有的成本差異,可做為評估服務方法的參考。


八、圖書館營運與績效評估能夠讓圖書館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所服務的讀者。